一呼百应数量比质量更重要
建国初期,中小学师资匮乏,为了在短期内快速地充实中小学校师资,教育部发文要吸收和动员各地城乡失业知识分子、文教干部、年龄较大的毕业生等充任中小学教师。
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短缺的紧要问题,但却导致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整体很低。
据统计1953年全国中学教师中,中等学校毕业及以下的人数占高中教师总数的13.8%,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6.5%;
已经退休的老教师向我们讲述,在她所在的乡村小学1978年,有能力的老师陆续考上中等师范学校进行学习,教学岗位空缺,高中毕业的她在经历了几张卷子的简单考核后,就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。
当时教师还没有摆脱臭老九的名号,不吃香,没有现在受人尊重。
基本上高中毕业,甚至初中毕业就可以去当老师。上岗后也没有培训,全靠自己摸索。
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以省、地、县、公社、学校五级联合的教师培训体系形成。
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师自学、校本培训、学习教材教法的短训班、举办讲座或座谈会、系统进行高师、中师课程培训班等进行培训。